治水“宝典”除隐患

2024-11-14 17: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地下水是矿井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近一段时期,黄陵矿业双龙煤业总结工作经验,结合矿井智能化先进装备和技术,凝练出“震动+建模”治水“宝典”,水害防治工作的智能化和多样化取得长足进步。

“综掘机在掘进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震动波,是探测地下水的重要依据之一。”该矿地测部王小强介绍说。

走进该矿掘进工作面,综掘机正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进行掘进作业,截割煤壁时产生的震动波信号通过传感器被输送到接收终端,再利用地震反演和成像技术便可实现掘进工作面前方煤层中断层、煤层变薄区等静态地质条件的精细探测以及顶板破碎带、应力集中区、突出危险区等动态灾变条件监测预警。而且,震动可靠探测最大可达200米,准确率高达85%以上,能够精准探测到目标区域内的地下水分布范围和水量等,为水害防治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来源。同时,还能够使用掘进作业和地下水探测同时进行,免去了传统作业时两项工作先后推进的模式,有效解决了掘进作业时的工作矛盾,作业效率提高约40%。

“通过三维地质模型,可以进一步精准探明地下水情况,为后续的水害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该矿地测部地质测量工高鑫介绍说。

利用综掘机“震动”获得精确数据后,工作人员进一步结合钻探、物探、地质写实等相关地质探测工程,利用计算机综合运算技术,快速构建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应用模型综合展示平台,对地质模型进行剖切,建成矿井水害仿真模拟系统,并通过收集地面无人机航拍照片、井下导线点数据、勘探钻孔和水文在线监测系统数据,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精确构建出矿区地表模型、地层模型和井巷模型,实现矿井治理智能化管理超前预报预测、水害治理达到精准科学的目标。

下一步,该矿将在水害治理成功案例上持续探索,充分将智能化装备和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地下水防治中去,全力助推矿井高效高产。(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兵 通讯员 穆海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小编)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宏观经济 > 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治水“宝典”除隐患

2024年11月14日 17:57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地下水是矿井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近一段时期,黄陵矿业双龙煤业总结工作经验,结合矿井智能化先进装备和技术,凝练出“震动+建模”治水“宝典”,水害防治工作的智能化和多样化取得长足进步。

“综掘机在掘进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震动波,是探测地下水的重要依据之一。”该矿地测部王小强介绍说。

走进该矿掘进工作面,综掘机正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进行掘进作业,截割煤壁时产生的震动波信号通过传感器被输送到接收终端,再利用地震反演和成像技术便可实现掘进工作面前方煤层中断层、煤层变薄区等静态地质条件的精细探测以及顶板破碎带、应力集中区、突出危险区等动态灾变条件监测预警。而且,震动可靠探测最大可达200米,准确率高达85%以上,能够精准探测到目标区域内的地下水分布范围和水量等,为水害防治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来源。同时,还能够使用掘进作业和地下水探测同时进行,免去了传统作业时两项工作先后推进的模式,有效解决了掘进作业时的工作矛盾,作业效率提高约40%。

“通过三维地质模型,可以进一步精准探明地下水情况,为后续的水害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该矿地测部地质测量工高鑫介绍说。

利用综掘机“震动”获得精确数据后,工作人员进一步结合钻探、物探、地质写实等相关地质探测工程,利用计算机综合运算技术,快速构建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应用模型综合展示平台,对地质模型进行剖切,建成矿井水害仿真模拟系统,并通过收集地面无人机航拍照片、井下导线点数据、勘探钻孔和水文在线监测系统数据,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精确构建出矿区地表模型、地层模型和井巷模型,实现矿井治理智能化管理超前预报预测、水害治理达到精准科学的目标。

下一步,该矿将在水害治理成功案例上持续探索,充分将智能化装备和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地下水防治中去,全力助推矿井高效高产。(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兵 通讯员 穆海宏)


(责任编辑:小编)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36557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