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矿业双龙煤业:矸石山“变身”记

2024-10-10 09:2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小编)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黄陵矿业双龙煤业:矸石山“变身”记

2024年10月10日 09:2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初秋时节,虽说天气依然炎热,但在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子午岭山区的黄陵矿业双龙煤业生态农业苑内,已经有了几份秋的模样,山楂树上,累累果实挂满枝头,香椿园中,肥厚树叶已开始返黄,漫步在园区之中的健康步道之上,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美景,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要是我不说,一般来客肯定不知道,这里原本是一座荒草疯长,乱石遍地的矸石山。”傍晚时分,正在此处散步的老职工慕彦忠自豪地说。

时间回到2020年早春,面对着占地面积达40亩的一号矸石山,该矿经理仲照海陷入了沉思,眼前的景象一片萧瑟,半人多高的荒草在寒风中肆意摇摆,一尺左右宽的羊肠小道上走不了几步便乱石绊脚,如此景象与已步入高质量快车道的发展的矿山显得格格不入。几十年来,从井下运至地面的煤矸石被堆积在这里堆积如山,不仅成为矿区的一块“心病”,也是广大职工走路都要绕开的“禁地”。更成为了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矿山一处醒目的“伤疤”。

“一定要把矸石山治理成两个山清水秀的花园,让青山绿水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靓底色。”仲照海在心底暗暗地说。

 矸石山改造刻不容缓,可面对眼前的这座“火焰山”,犹如老虎吃天无法下爪。为此,该矿迅速成立了工作小组,确定了改造目标,并及时组织所有人员召开座谈会,并从广大职工群众提中征求意见建议,最终形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前往山东、内蒙等全国各地矸山治理成功企业深入交流学习,虚心“取经”,并邀请到西北农林大学等机构的专家进矿实地调研“送宝”,结合矿区所处位置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文分布等客观条件经过反复论证,一个科学成熟的治理方案由此落地生根。

“这座矸石山服务年限较长,当时的填埋工艺也比较简单,为治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该矿地测部职工杨惟博是矸石山治理的参与者之一。

在确定坚持因地制宜为原则,科学可行为策略,树立标杆为目的后,该矿从此便向山而行,出动挖掘机、铲车、破碎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堆积的陈旧煤矸石进行深挖出后现场重新粉碎,然后与黄土按照一定的比例后逐层填埋,从根子上消除了煤矸石堆积带来的坍塌、自燃、风化等安全和环保隐患。在距离地面一米左右时候再加入有机肥等,保证地表部分的土壤营养能够满足后期的农作物种植,同时,根据矸石山位于山脚下的特殊位置对坡度、高度等进行合理规划,力求最大程度达到与周边山林能够融为一体,达到实行区域管理种植,确保一年四季绿色相伴。

时间是最为忠诚的见证者。至2022年,经过一年多各项工程的顺利推进,往日的矸石山摇身一变,成为子午岭山林的一部分,形成以“一苑十园一站一长廊”为主题的生态农业苑,各个分区内,呈现出一片绿树成荫,蝶舞鱼跃的生态画卷。广大职工身临其中,不论是放松身心,还是运动健身,尽情享受着“蜕变”带来的切身“红利”。

在成果面前,需要更多地冷静思考。在一号矸石山成功治理的基础剩,面对占地面积约65亩、填埋矸石方量更大的二号矸石山,该矿奋力向治理二号矸石发起了新的挑战。

“二号矸石山刚好位于一个山坳里面,半山腰还有地下水流出,原本清澈的泉水,到了山脚下就成了黑水,到了冬天结成冰,走上去一步三滑,很不方便。”说起二号矸石山,就在此处上班的该矿老职工柳西安皱起了眉头。

面对堆积厚度深、坡度大、填埋量大等难题,该矿在成功经验上先发制人,采用逐层梯田式方式,将这座位于山坳中的矸石山分成四级进行逐层填埋,在每级修筑边坡和排水沟,硬化了盘山路500余米,修筑储量约1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一座用于日常绿植灌溉,让昔日的“黑水”成为后期维护绿化的“好帮手”。先后种植松柏等常绿景观常绿树种5000余棵,原来的矸石山成为国家级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筑巢繁衍的“新家园”。在地势较为平缓的一层台修建了热带绿植观光园、生态种植园等,将其打造成为一座集休闲、健身为一体的矿区“后花园”。

同时,在连接两座矸石山的半山腰林中,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建成长约2000米的林下健身步道,悬挂风铃500余套、安装鸟巢100余个,漫步其中,一路微风拂面、绿荫相伴,一座特色鲜明的矿山公园已经完全形成。

“不仅要治理好矸山,还要从治理后的矸山上要效益,大胆迈出稳稳的一步,开启多元发展的新模式。”仲照海说。

要治更要益。在治理成功的基础上,该矿在一号矸石山建成蔬菜大棚两座和井巷菌类种植基地一个,一年四季种植西红柿、青椒、西葫芦、蘑菇等新鲜蔬菜,以此来满足职工餐厅的蔬菜供应,仅此一项,每年便能够节约成本40余万元,切切实实实现了从“治”到“益”的跨越。并先后规划出林下菌种植、鱼类养殖、水蜜桃和樱桃及山楂种植等多种项目,在满足企业发展本身的需求之外,努力向周边群众辐射,以成功的经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大手牵小手,共走幸福路的目标。

“谁会想到,一座煤矿,竟然成了一个旅游风景区。”说起该矿的3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建设,工作了二十多年多年的老职工毛建杰由衷感叹道。

以治理后的两座矸石山为基础,该矿又先后建成了热带植物科普馆、现代化农业采摘、矿井发展史回顾浮雕等景点,并结合矿井智能化采煤观摩,顺利通过陕西省延安市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评审,成为一座职工引以为豪,来客畅游放松的旅游胜地,满足了黄陵县5A旅游风景区到4A旅游风景区中间地带唯一一座集观光旅游、煤炭科普、度假休闲的旅游发展需求,为矿井的长远健康发展探索的一条新路子。

“随着智能化的全面实现,煤矸石在现场就得到处理,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从根上杜绝了矸山升井。”该矿党委书记任向阳介绍道。

以“智”求“治”,是发展的必然,也是守护青山绿水的根本。自2016年开启智能化矿井建设以来,该矿积极探索,全力推进,将智能化发展与守护青山绿水进行深度融合。根据矿井生产实际,率先对生产系统进行了重新布局规划,引进了智能化抛矸机等先进装备,组建了专业作业队伍,紧密结合生产计划,井下采煤现场的煤矸石通过智能化运输设备被顺利送到煤矸石填充巷,在经过专业破碎后进行现场抛矸压实填埋处理,确保一块矸石不升井,截至今年上班年底,累计充填煤矸石60500立方米,在实现矸石不升井的同时,对煤质保障同样也起到巨大作用,煤炭售价一直趋于同行业高位,并节约了煤矸石运往地面的运输成本,真正从矸石治理中达到“一箭三雕”的目标,让煤矸石从源头上得到了有效处理,切断了煤矸石升井对环境治理带来影响的“根”。

“让治理后的矸石山发挥出经济在作用,为全行业提供丰富的治理经验。也让双龙煤业的山更青,水更绿,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走得才更有劲!”仲照海坚定地说。(穆海宏 崔盼)


(责任编辑: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