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干实绩推动金融消保工作

2023-09-23 15:0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民生银行福州分行全面启动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

怎么样才算做好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在民生银行福州分行看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永远在路上。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营造和谐健康金融环境,9月15日至10月15日,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民银行、证监会、国家网信办的相关部署安排,民生银行福州分行积极响应监管部门号召,全面启动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

通过加快构建消保工作宣传体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有特色的宣教活动,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增强金融安全意识,促进市场公平有序,积极展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新担当、新气象,推进民生消保工作在宣传质量上走前列。

网点服务“冲在前” 消保展现新形象

民生银行网点是民生金融消保工作的主引擎,提升网点消保工作内容是民生银行着力展开高质量宣传,全力提高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9月15日起,民生银行福州分行以“物理网点”为宣教主阵地,在43家营业网点显著位置统一摆放活动海报,充分利用各营业网点LED显示屏、网点海报机、液晶电视等自有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本次活动有关知识。网点内部,将宣传折页布放在公众教育区、柜台、客户等候区位置供客户领取阅读。厅堂工作人员担任活动宣传人员,积极为进网点客户普及金融知识。

通过发挥民生银行福州分行金融宣传工作的的牵引作用,各支行延伸服务半径,加强关键核心宣传内容,加快布局重点人群宣传工作,聚焦重点群体,实现老年人、残障人士、新市民、年轻群体等重点群体全覆盖。

搭建数字“大舞台”,书写消保新答卷

“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到消保知识,太棒了……”

民生银行福州分行正在通过打造数字化金融教育,帮助社会公众掌握金融消费知识和能力,理性参与金融活动,以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推动服务提质、工作提效、宣传提速,帮助消费者提升金融素养。

民生银行福州分行依托分行官方微信平台等线上渠道,拓宽消费者宣传教育专区的广度和深度。推出消保吉祥物“榕小麒”,创作“跟着小麒学消保”系列宣传作品,让品牌形象深入人心。通过动态图文、微电影、动画短片、音频等载体形式,将抽象枯燥的金融知识从“文字”宣传转为“图文并重,视听一体”的宣传,用简洁通俗的方式向金融消费者普及金融基础知识、传授金融消费技巧,提升金融素养。通过以案说险、风险提示等形式增强金融消费者权利与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抓准服务“小切口”,激发行业新活力

在民生银行福州分行看来,金融消保知识宣传工作要从“一刀切”到“分类做”,需要做的工作、创作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因此,提升内容的科学性、传播的可行性,十分重要。

为进一步树立消保文化意识,民生银行福州分行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专题培训,并结合实际工作的具体情境,针对养老诈骗、非法集资、电信诈骗、非法代理维权等侵害消费者权益和金融稳定安全的行为加大风险提示力度,通过演练、培训和考试等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的消费者保护意识和技能。

今年以来,已有效阻截多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赞许。回应市民关切,了解消费者诉求,完善监管标准, 民生银行福州分行聚焦消费者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流程,完善适老化金融服务措施,提高金融产品的可得性和金融服务的便利性,积极营造全民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良好氛围,只有服务的路标越明确,监管的靶子越清晰,消保工作宣传才能越有活力与持久力,才能不断提升客户服务满意程度。

述评:

深化消保工作

离不开每一个民生人的努力

长期以来,民生银行福州分行高度重视金融消费者宣传教育工作。持续搭建“线上+线下”“集中性+阵地化”宣传渠道,推进金融宣传教育常态化阵地化建设,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多样化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持续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坚守诚信经营底线,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与消费者共建清朗网络空间,携手营造公平金融环境。

(通讯员 俞正林)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小编)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宏观经济 > 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实干实绩推动金融消保工作

2023年09月23日 15:4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民生银行福州分行全面启动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

怎么样才算做好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在民生银行福州分行看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永远在路上。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营造和谐健康金融环境,9月15日至10月15日,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民银行、证监会、国家网信办的相关部署安排,民生银行福州分行积极响应监管部门号召,全面启动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

通过加快构建消保工作宣传体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有特色的宣教活动,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增强金融安全意识,促进市场公平有序,积极展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新担当、新气象,推进民生消保工作在宣传质量上走前列。

网点服务“冲在前” 消保展现新形象

民生银行网点是民生金融消保工作的主引擎,提升网点消保工作内容是民生银行着力展开高质量宣传,全力提高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9月15日起,民生银行福州分行以“物理网点”为宣教主阵地,在43家营业网点显著位置统一摆放活动海报,充分利用各营业网点LED显示屏、网点海报机、液晶电视等自有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本次活动有关知识。网点内部,将宣传折页布放在公众教育区、柜台、客户等候区位置供客户领取阅读。厅堂工作人员担任活动宣传人员,积极为进网点客户普及金融知识。

通过发挥民生银行福州分行金融宣传工作的的牵引作用,各支行延伸服务半径,加强关键核心宣传内容,加快布局重点人群宣传工作,聚焦重点群体,实现老年人、残障人士、新市民、年轻群体等重点群体全覆盖。

搭建数字“大舞台”,书写消保新答卷

“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到消保知识,太棒了……”

民生银行福州分行正在通过打造数字化金融教育,帮助社会公众掌握金融消费知识和能力,理性参与金融活动,以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推动服务提质、工作提效、宣传提速,帮助消费者提升金融素养。

民生银行福州分行依托分行官方微信平台等线上渠道,拓宽消费者宣传教育专区的广度和深度。推出消保吉祥物“榕小麒”,创作“跟着小麒学消保”系列宣传作品,让品牌形象深入人心。通过动态图文、微电影、动画短片、音频等载体形式,将抽象枯燥的金融知识从“文字”宣传转为“图文并重,视听一体”的宣传,用简洁通俗的方式向金融消费者普及金融基础知识、传授金融消费技巧,提升金融素养。通过以案说险、风险提示等形式增强金融消费者权利与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抓准服务“小切口”,激发行业新活力

在民生银行福州分行看来,金融消保知识宣传工作要从“一刀切”到“分类做”,需要做的工作、创作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因此,提升内容的科学性、传播的可行性,十分重要。

为进一步树立消保文化意识,民生银行福州分行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专题培训,并结合实际工作的具体情境,针对养老诈骗、非法集资、电信诈骗、非法代理维权等侵害消费者权益和金融稳定安全的行为加大风险提示力度,通过演练、培训和考试等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的消费者保护意识和技能。

今年以来,已有效阻截多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赞许。回应市民关切,了解消费者诉求,完善监管标准, 民生银行福州分行聚焦消费者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流程,完善适老化金融服务措施,提高金融产品的可得性和金融服务的便利性,积极营造全民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良好氛围,只有服务的路标越明确,监管的靶子越清晰,消保工作宣传才能越有活力与持久力,才能不断提升客户服务满意程度。

述评:

深化消保工作

离不开每一个民生人的努力

长期以来,民生银行福州分行高度重视金融消费者宣传教育工作。持续搭建“线上+线下”“集中性+阵地化”宣传渠道,推进金融宣传教育常态化阵地化建设,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多样化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持续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坚守诚信经营底线,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与消费者共建清朗网络空间,携手营造公平金融环境。

(通讯员 俞正林)


(责任编辑:小编)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36557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